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报道,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约为20万吨,虽然有部分经正规渠道得以有效回收利用,但仍有大量电池流入小商户、小作坊等“黑市”,引发人们担忧。
退役动力电池潜藏环境污染隐患。1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能污染1平方公里土地长达50年。更大更重的汽车动力电池,不仅含有镍、钴、锰等多种重金属,而且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更大危害。
同时,退役动力电池还存在安全之忧。如果在回收过程中经由不具备专业设备和技术的企业操作处理,极易酿成事故。今年1月份,湖南宁乡某企业就曾因废旧电池处理发生爆炸起火,导致一死多伤,可谓教训惨痛。还有一些退役电池流入小作坊后,或被制成小型充电宝,或简单加工后被包装成新电池再流回市场,后患无穷,值得警惕。
事实上,为保障动力电池有效回收,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3年前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然而,由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涉及管理制度、政策衔接及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多重难题需要破解。
要看到,尽管当前我国参与电池回收的主体比较多,包括电池厂、主机厂、回收企业以及小作坊等,但真正合规企业并不多。由于合规企业环保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一些无资质、环保成本低的小厂,可以用更高的价格“抢购”电池,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也是部分动力电池没能进入正规渠道,而流入了小作坊的重要原因。无疑,这些回收乱象,为退役动力电池的后续安全处理埋下了隐患。
如何避免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爆发式污染”?提高电池回收企业的准入门槛是当务之急。废旧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设计和结构复杂,在拆解作业时,具有较高装备和技术要求以及操作规范,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企业就能干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鼓励引导新能源车企、锂电池生产企业与有处置废锂电池资质能力的企业开展合作,严厉打击把退役动力电池出售给没有处置能力的无资质企业或二手经销商。
其次,在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支撑。比如,或可参考家电领域的回收基金管理制度,用“行政处罚+基金管理”的手段,让生产者从正规回收渠道获得应有收益,而对不承担责任者给予相应处罚。这不仅是从源头上遏制退役动力电池非法回收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从政策上支持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此外,考虑到动力电池处理不当对环境和安全带来的巨大隐患,其回收利用工作不能完全指望市场机制,还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通过强制立法,将动力电池从工业电池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一类进行更加严格和精细的管控。
最新动态
- 2024欧洲杯官网-欧洲杯下单平台2021-08-31
-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还得跟上2021-08-12
- 十部门:到2023年5g用户数超过5.6亿 普及率超过40%2021-08-12
- 移动、广电公布5g 700m基站采购大单:华为独占60%份额2021-07-19
-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是所有网络都要用5g2020-11-03